FX168财经报社(北美)讯 《金融时报》专栏作家Katie Martin周五(11月21日)撰文称,历经17年、经历过巨额投入、数次“曙光乍现”又迅速破灭的期待之后,金融危机时代最具象征性的创新之一——比特币——终于展现出一个“真正有用”的功能:它正在成为市场不稳定的预警器。
文章作者以幽默方式开篇,称其儿子经过多年终于能做一顿像样的晚餐,而比特币同样在多年争议之后,首次发挥出一种“确实有价值”的用途。长期以来,比特币的支持者不断宣称它是货币(Martin认为其并不是)、是抗通胀资产(Martin认为其并不可靠)、是避险工具(Martin认为这更谈不上)。但现实证明,比特币最“靠谱”的用途,是反映市场风险情绪恶化的领先指标。
过去数周内,多次出现“比特币先跌、全球股市随后跟跌”的情形。比特币自10月初以来已下跌约三分之一至 84,000 美元附近,距离作者口中的“合理价值”还有很长一段距离。
尽管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(Nvidia)发布亮眼财报并短暂提振市场,但比特币周四的急跌再次拖累全球股市,令风险偏好迅速逆转。如今,比特币这位“加密世界巨兽”,俨然成为主流投资者判断市场情绪与投机过热的关键工具——这或许是它迄今为止最实际的应用场景。
(来源:LSEG,金融时报)
AI 泡沫争议升温:不是是否会跌,而是何时退出
Martin指出,如今市场的讨论重点正从“AI 是否存在泡沫”,转向如何把握退出时点——大多数投资者已认同接下来几周或数月内出现回调是大概率事件。未必是“崩盘”,但可能是数次较深幅度的修正。
但对于投资者而言,离场时机始终是最棘手的难题:如果退出过早,意味着将错失行情最后一段的上涨空间,投资组合的表现可能明显落后于基准,从而带来职业上的压力;如果退出过晚,则可能在随之而来的市场回调中承受不必要的损失;而即便成功在高点附近离场,何时重新入场又是另一个更难把握的挑战——进得太早会亏损,进得太晚又会错过反弹的关键阶段。
瑞银财富管理(UBS GWM)首席投资官 Mark Haefele 表示,他承认AI投资中包含大量“荣耀与幻想”,但并不确定涨势是否结束。他选择保持乐观,但会通过分散投资降低对少数科技巨头的依赖。他提醒:即便AI热潮最终破裂,真正的拐点可能仍需数月甚至数年。
他回忆1999年互联网泡沫将至时,自己过早看空,事后虽被证明正确,但当下却显得“愚蠢”且伴随职业压力。他强调:“在投资行业,不显得愚蠢也是一项被低估的重要能力。”
大型机构同样不安:市场可能已接近转折点
欧洲资产管理巨头东方汇理(Amundi)首席投资官 Vincent Mortier 也表达类似担忧——AI相关的支出正在出现“过度迹象”,市场或正处于关键转折点,但也可能再冲上一波。
他说:“你只有在泡沫破裂后,才真正知道它是泡沫。”若科技巨头突然大跌,“那将是一场血洗(bloodbath)。”
正因如此,一些机构并不选择简单地“卖出”科技股。以 Mortier 为例,他采取的方法是:一方面,继续持有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科技股票;另一方面,通过购买对冲性工具(如看跌期权)为投资组合建立保护层。
对于他而言,在上涨周期里通过期权支付一定的保险成本,要远比过早卖出优秀资产更可接受。
虽然 Mortier 并未投资比特币,但他正在异常密切地观察其价格,将其视作提醒市场“树不会长到天上”的信号。
Martin最后表示,虽然市场全面崩盘在今年年底或2026年仍属尾部风险,但回调与修正高度可能发生。在这段充满挑战的时期,盯着比特币价格,也许真能帮助投资者导航。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