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玉伟《曼哈顿的琴声》连载:后记一 人生如乐“且徐行”

2023/12/29 02:34来源:FX168北美分站

音乐是上帝给人类的最好的馈赠,假如没有音乐,不难想象这个世界是多么枯燥无聊甚至多么恐怖。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“房间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”,这些文学中的比喻,实际也是对声音的期待。人类的声音也是某种程度上的音乐,当歌唱家引吭高歌的时候,声音便升华为天籁之乐音。

人生如乐,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如不同的乐章,就像每部电影都有不同的主题曲。

当一个社会出现重大事件的时候,就需要黄钟大吕般的激昂音乐来激发社会,如殷承宗的《黄河》协奏曲,其中“保卫黄河”的乐章就体现了这种主题。当一个人考上名校心花怒放之际,一首《喜洋洋》就是他心情的流淌。而一个人遇到不幸的时候,听一听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,也许会舒缓他不幸的情绪, 如果渲泄得还不够,那就闭上眼睛听一听阿炳的《二泉映月》,一定会让你泪流满面,把你的不幸化为乌有,指挥家小泽征尔听这首曲子的时候,就不由自主地跪下来,泪流满面地说:这个曲子应该跪着听。

这还只是中国的音乐作品,世界音乐更是一个不可测量的具有巨大能量的宝库,里面储藏着人生历程的每一段音乐。贝多芬晚间散步看到盲女弹琴, 竟然写出浪漫而洁净的《月光》,让人想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,也如徜徉在春天早晨的花园,嗅到沁人心脾的纯净花香,您很难想象这是历经磨难的“乐圣”贝多芬的杰作。因为贝多芬的作品大都奔放激昂,好象天兵天将来临,如《皇帝协奏曲》还有众所周知的《命运》交响曲,而《月光》奏鸣曲的出现,也说明了人生情感的丰富和复杂。

英年早逝的莫扎特,不仅留下了铅华洗净的美妙钢琴音乐,也留下了《费加罗的婚礼》、《唐潢》和《魔笛》这样的饱满的歌剧音乐,后来才知道莫扎特还创作过弦乐四重奏《狩猎》,也一定来源于其狩猎的真实经历,狩猎和钢琴一样,自诞生以来就带着高贵和大气,尽管也一直被争议。而无论哪种音乐作品,仔细欣赏都会听到莫扎特人生历程中的精彩和不幸。莫扎特的音乐,如果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比较起来,如《柴可夫斯基第一协奏曲》,两种民族不同的个性也跃然纸上。

如果说“乐圣”贝多芬如中国的“诗圣”杜甫,“乐仙”莫扎特如中国的“诗仙”李白,那柴可夫斯基、拉赫玛尼诺夫、伟大的肖邦等等,又可类比中国的哪位音乐家呢? 很遗憾,面对传统音乐大国的俄罗斯音乐家,中国只有更多创作和升华才有对应的伟大音乐家。但肖邦让我想到了屈原、马思聪等等为国捐躯或去国怀乡的人物。而无论怎么比较,莫扎特的音乐永远是莫扎特的音乐, 贝多芬的音乐永远是贝多芬的音乐,肖邦音乐中永远饱蕴着怀念祖国的忧愁和凄美。

人生须有音乐,音乐须有个性,有个性的音乐才有生命力。

就像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,音乐人的音乐一定也是不同的, 都会留下自己人生历程的痕迹,单纯的音乐模仿没有持久的生命力。托尔斯泰说: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”,应该改为: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因为人类社会没有任何东西完全相同,也许人工智能的产品除外。

曾经与茱莉亚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育家、演奏家陈宏宽教授交流时,他也提到音乐个性“PERSONALITY”的重要性。那么到底怎么塑造自己的音乐个性、演奏个性呢? 这个问题对我一个听不懂音符的外行人来讲,有点“春来遍地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”的味道,但想来没有灵丹妙药,起码需要音乐人的执着追求和自我顿悟。

塑造音乐个性可以从中国的书法中找到灵感,就是先要临帖,要大量临摹书法名家的碑文书贴中的运笔,临摹模仿得多了,临摹模仿得惟妙惟肖了,就自然而然地会寻找变化,建立自己的书法特点,这也是两千年来书法家一定临摹“书圣”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的原因。

音乐人也一样,譬如钢琴演奏,需要大量弹奏丰富多样的著名作曲家的曲目,而且弹到炉火纯青,久而久之,或者有一天突然醍醐灌顶,如有神启,你就发现自己有了很自我的音乐风格。

牛顿炒股炒到了破产,但被一个苹果砸醒了,发现了“万有引力定律”,这种顿悟是需要条件的,那是建立在牛顿长期思考、实践、殚精竭力基础之上的, 要不然一车苹果也砸不醒,只能砸伤。诸葛亮有了“草堂春睡足,窗外日迟迟” 才会有“大梦谁先觉,平生我自知”的感觉,都是背后做了深功之后的伟大期待。再说了,“临渊羡鱼,莫如退而结网”,只羡慕别人的个性,没有塑造自我的规划和具体行动,也是不灵的。

音乐不仅会让人的灵魂升华,也会延长人的自然寿命。看看许多钢琴家, 大都非常长寿,有的80 岁、90 岁还活跃在舞台上,我记得第一个演奏《梁祝》的著名钢琴家巫漪丽女士88 岁时还上台演奏《梁祝》,那弱弱的身躯凭借钢琴上跳动的手指仍然带给世界一种别样的力量。也许因为“十指连心”,钢琴演奏者每次弹奏钢琴,都是对心脏的强大激活,从而让他们的生命有力量。这也是钢琴演奏者的福音,尤其对于老年钢琴演奏者。音乐相伴一生,本身就是一种奢华,何况还长寿。

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人类语言的不足。在人类丰富的情感面前,语言是苍白不足的,相信人们都会有找不到合适词汇的场景,而音乐可以满足任何情景。音乐与人类的情绪相通,无论浅层次还是高大上,音乐都能让人们足够的宣泄,譬如美国夏天里处处可见的公园里爵士乐的表演,就弥补了日常生活中芸芸众生的无聊,让他们的生活多些色彩和想象。

音乐也会转化人类的情绪和情景,当两个人吵架的时候,你现场播放不同的音乐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:如果你播放一首《马刀舞曲》,一定是推波助澜, 可能怂恿两个人都来和你吵架。如果你播放一首《喜洋洋》,可能会让人破涕为笑,握手言和。如果你播放一首《圣母颂》,有素养的人一定会安静下来。不平则鸣,人们比喻鸟类的声音是歌唱,事实上,没有声音没有音乐就如死亡,这也是人们感觉那个人类最终要去的房间十分恐怖的原因。

幼儿的生命来到世间,音乐家就献上了《摇篮曲》。当幼儿长大感悟后,自己就会唱起《奇异恩曲》,然后一路高歌猛进,凭着爱心、智慧和勇气,抒写自己的一生历程。到了晚年,中国人可能不会忘了那首“最美不过夕阳红”,别样之美。人生过程中有了音乐,苦恼人会有笑声,经历磨难的会恒久盼望,欣喜若狂的会静心思考,总之,音乐会让你的人生健康饱满、丰富悠长……

旷达多才的苏东坡曾有这样一首词《定风波》: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 一蓑烟雨任平生。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果你对音乐有感觉,何妨携乐且徐行? 曼哈顿永远飘扬着琴声,人生如乐,无论哪门乐器,都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丰富多彩MEANINGFUL 的经历。

结语:因在纽约陪读SUNNY 的机缘写了这本书。其实我在纽约,需要兼顾商务,经历并不像书中描述的这么简单和浪漫,因此也并没有完全尽到鲁迅在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中所说的责任,好在SUNNY 比较自律,在时间管理和单位效率上把握得比较好。但时间仓促,书中有些人与事未能精准表达,寄希望同好者谅解为盼。音乐会友,正如《诗经.小雅》中所言:其鸣矣, 求其友声”。需要说明的是,图中极小部分的照片取自未注明姓名的公共网络,如需注明名字,请联系出版方。

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纽约期间疫情尚未消退,我的夫人LISA 崔晓莉女士作为专业扬琴教育和演奏家不能前往,留守温哥华照顾小娃或有教学演出活动,付出许多许多,这本书也权作对她的深深谢意,其实她是最好的音乐陪伴者。

最后,特别感谢凤凰卫视加拿大节目中心主任祖克勤先生的引介,感谢《世界华人周刊》张辉社长的付出,感谢未曾谋面的封面设计、审校者等专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。

编辑:FX168北美分站